獨立製片不歸路,誰要拍電影?



我不知道有人會跟像我們這群笨蛋一樣,年紀都一大把了還會想要拍一部電影,為的是想要證明什麼?

很多人選擇回頭再念電影系,但是電影系門檻又稍高了一點,可能要略懂些國文/英文/地理,跟著一群高中生隨著招生考入大學門檻,念夜校好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,在民國95年之前的台藝大電影系,指定考國文/英文/社會科系....這..這跟電影有"很大"的關係嗎?


大家耳熟能詳的魏德聖導演,是理工科系畢業,而有心想從事電影相關科系的人,也是一畢業就投身電影製作過程,似乎大學講堂只是一個接觸的契機,進而引發想從事電影工作者的興趣。

<圖中是秦鼎昌老師指導我們卓越教學計畫攝影團隊畫面>


跟片,似乎是唯一進入成就製作電影夢想的唯一管道,但是跟片資訊總是蒐尋不到否則就是不夠了解團隊而貿然進入,導致惡性循環,造成很多有潛力的工作人員就這樣一次...喪失在茫茫影海當中。不過換個角度思考每次的工作團隊不可能都是盡善盡美,也是可以提早淘汰掉抗壓性不夠高的人。

台灣電影製片工業會在近幾年達到高峰(是高峰但很難像以往那樣的盛況),這是我當初進入電影系的時候這樣信誓旦旦的與身邊的朋友說著,而電影工業會像網路社群一樣達到一個"集體智慧"的結果產生。好萊塢/港片進駐台灣或許會得到普通的票房,而經由集體智慧所產生的電影,卻會殺出一條生路,卻可能只有幾部電影有如此的盛況。

但是我會說,拍電影/電視等工作,則會轉型,大家都能來拍片的一種模式,職業工作者專屬的取案優勢則會是被大眾的集體智慧取代,所帶來的廣告以及媒體效益,不一定會是放在大螢幕上,而是會被網路工具所取代,以往總是要堪稱放在大螢幕的,才叫做真正的電影。而隨著時代的演進,現在電影的定義則是要被重新被詮釋。

<這些同學現在就在PT接一些案子,堪稱未來潛力新秀>


說這麼多廢話,是我想以個人的一個親身經驗來訴說對於獨立製片工業的一個憧憬,如果真的人人都是幕後明星時代的來臨,我希望能有一個平台能夠媒合所有想嘗試、想挑戰電影工業各樣工作的人,在這個地方發聲。


一部電影的好絕對不是只有導演的光榮,有誰會專心的看完片尾工作人員名單字幕再離席?如果有機會,我們能夠成就美術工作明星/攝影工作明星/配樂工作明星...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製片工業,不是嗎?

<銀幕前的光榮誰不想要有,但是又有誰看到這些將瑣碎事務處理很好的人呢?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