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是唯一

"Julie Taymor的風格就是如此的顯眼與銳利,這部電影如果是要挑戰以往沒有嘗試過的手法,只能說敗筆是在音樂的結合,Beatles的歌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,更是該年代的經典代表。(所以還好沒說這部電影是向Beatles致敬,不然我想我會吐血。)


這部電影同時要告知60年代太多事情了…愛情、友情與戰爭,同時又牽強的使用Beatles的歌曲來結合,翻唱的歌本質是好聽的,但是對一部電影來說,影像、音樂、文學與戲劇表演必須要發揮極線的配合,但是在我耳裡聽來,從越南女孩的出場、從對愛情的描繪,這些強插而入的音樂,讓一開始劇本的前因交代感覺非常的不對味,使得這部電影的格局變小了。(很抱歉我必須要用比較嚴厲的眼光來看待這部電影,實在是我對音樂元素很重的電影總是抱著非常大的期望,並且這位導演是我很喜歡的導演,所以我會說我失望了。)

我從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來看這類型的影片,最重要的是從音樂的節奏與影像的配合默契必須要達到極限,才能真正帶給觀眾震撼感,類似這音樂型電影,因為歌曲的隱喻更深層,所以往往會針對一個議題去發揮,才有辦法讓他單純的很好看。也有可能是我的胃口被音樂劇養刁了,總有股深深的為了要串Beatles的歌而去安插這樣劇情的感受,當然這部電影當中引了許多經典,包括說在屋頂演唱那場(我家閃光說是仿造Beatles有場的無預警屋頂演唱會。)以及在馬戲團那場的迷幻風格的演出,(是仿造Beatles的Sgt. Pepper’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裡面台詞的橋段),但是看在我眼裡卻坐立難安,明顯的,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因為太貪心而讓故事重心偏移了好多個方向,讓我情緒來不及累積又換了一個議題。

同樣的,也是有好雷,我個人很欣賞越戰這一段(好像大家都是XD),我發現Julie Taymor可以把事情用影像隱喻的很好,我也很喜歡草莓比喻成炸彈這一段,但是會發現前半段的影像與發展明顯的跟後半段沒什麼關聯性,只是像是在交代事情般的串場,到中後段的時候事情越來越單純了,就反而變的很好看,舞台劇式的電影才開始真正的發揮特色,Julie Taymor的手法可以越來越大膽了,但是缺失去了看電影過程當中的情緒累積,所以這是我失落的地方。

在音樂的配合上,有很多地方一直讓我聽了很不舒服,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就是當主角開始唱歌了,臨時加入現場收音節奏的突兀(有段是最後面男主角要去美國找女主角走在大街上,突然有個阿伯在打垃圾桶當鼓聲的地方),我一直以為是我看不慣類似這種MV風格的電影,可是我回想起Rent電影版,我卻沒有這種無法銜接上的聽覺衝突。

anyway,看了影展介紹與導演我才去劃位,I’m not There跟這部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,而且不能一起比較,如果是談意識形態,這部電影的確讓我看的很不過癮。

"